江苏南京人,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行政副主任,移植科行政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概括介绍
江苏南京人,1980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博士后。200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工作。2011年起进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主要研究方向:(1)干细胞技术在终末期肝病中的应用;(2)生物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肝胆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4)循证医学在肝胆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在读博士期间协助导师丁义涛教授撰写并成功申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肝细胞培养的作用机制研究(No.30772129)”,并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具体实施该项目。博士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先后获得教育部和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现代外科学前沿——大师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南京医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南京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08年应邀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港沪国际肝病会议壁报交流。2011年再次协助学科带头人丁义涛教授并作为第二申请人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急性肝功能衰竭血清诱导的肝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No.81170417)”;与此同时,“可溶性RAGE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急性肝功能衰竭中HMGB-1/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目前作为第一作者已正式发表SCI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26.5分;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论著《实验技术中的获与惑》1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临床运动疗法学》1部。参与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者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1项,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多项省市课题研究。先后获得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三好学生称号、江苏省普通高校费孝通特等奖学金、南京医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多吉美患者援助项目肝癌病例分享大赛优胜奖、《中国临床康复》优秀论文一等奖、南京医科大学恒龙特等奖学金等荣誉。现担任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Research审稿人、《中华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外审专家。
1、已发表SCI论文:
Gu J, Wang Y, Li J, Wang J, Jin T. Proteomic analysis of left ventricular tissues following intermittent myocardial ischemia during coronary collateralization in rabbits. Int J Cardiol 2009; 131:326-35.(IF=6.80)
Gu J, Bai J, Shi X, Zhou J, Qiu Y, Wu Y, Jiang C, Sun X, Xu F, Zhang Y, Ding 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olangio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 J Cancer 2011; doi: 10.1002/ijc.26019.(IF=4.93)
Gu J, Shi X, Zhang Y, Ding Y. Heterotypic interaction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morphology and functionality of porcine hepatocytes by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tro. J Cell Physiol 2009; 219:100-8.(IF=3.99)
Gu J, Shi X, Chu X, Zhang Y, Ding Y. Contribu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porcine hepatocyte culture in vitro. Biochem Cell Biol 2009; 87:595-604.(IF=2.99)
Gu J, Shi X, Zhang Y, Chu X, Ding Y. Contribu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the maintenance of primary porcine hepatocyte viability and 函数 in vitro. Hepatol Int 2008; 2:S147-50.(IF=2.96)
Gu J, Shi X, Zhang Y, Chu X, Hang H, Ding Y. Establish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co-culture system by porcine hepatocytes a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tro. Hepatol Res 2009; 39:398-407.(IF=1.86)
Gu J, Shi X, Guo X, Yuan X, Zhang Y, Xiao J, Ding Y. Proteomic profiling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hepatocyte specific functions during co-culturing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To be submitted)
Shi XL, Gu JY, Han B, Xu HY, Fang L, Ding YT. Magnetically label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fte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into acutelyinjured liver.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3674-9.(IF=2.24)
Shi XL, Gu JY, Zhang Y, Han B, Xiao JQ, Yuan XW, Zhang N, Ding YT. Protective effects of ACLF sera on metabolic functions and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s co-cultured with bone marrow MSCs in vitro.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 17:2397-406.(IF=2.24)
Ding Y, Gu J, Shi X, Ren H, Xiao J. Systematic review: extracorporeal 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for liver failure.(To be submitted)
Shi XL, Zhang Y, Gu JY, Ding YT. Coencapsulation of hepatocytes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s hepatocyte-specific functions. Transplantation 2009; 88:1178-85.(IF=3.68)
Chu XH, Shi XL, Feng ZQ, Gu JY, Xu HY, Zhang Y, Gu ZZ, Ding YT. In vitro evaluation of a multi-layer radial-flow bioreactor based on galactosylated chitosan nanofiber scaffolds. Biomaterials 2009; 30:4533-8.(IF=7.88)
Hang H, Shi X, Gu G, Wu Y, Gu J, Ding Y. In vitro analysis of cryopreserved alginate-poly-L-lysine-alginate-microencapsulated human hepatocytes. Liver Int 2010; 30:611-22.(IF=3.84)
2、已发表第一作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及论著:
顾劲扬, 柏建岭, 施晓雷, 等. 胆管癌肝移植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 2011, 49(4):351-6.
顾劲扬, 丁义涛 肝移植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1, 32(5):317-9.
[3]顾劲扬, 施晓雷, 张悦, 丁义涛. IL-6 在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1):53-5.
顾劲扬, 施晓雷, 丁义涛. 肝衰竭血浆细胞疗法在终末期肝病中的治疗作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19(1):82-4.
顾劲扬, 施晓雷, 张悦, 丁义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维持猪肝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实验研究.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6(2):130-3.
顾劲扬, 施晓雷, 丁义涛. 猪源性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中国血液净化, 2010, 9(6):324-7.
顾劲扬, 丁义涛. 动物模型在胆管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0, 27(7):1004-6.
顾劲扬, 仇毓东, 周建新, 丁义涛. 胆管癌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8(5):385-8.
顾劲扬, 施晓雷, 张悦, 丁义涛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细胞体外培养的机制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 17(11):867-71.
顾劲扬, 施晓雷, 张悦, 丁义涛. 肝中静脉在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9, 24(5):425-7.
顾劲扬, 施晓雷, 丁义涛. 生物人工肝中细胞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8, 14(8):590-2.
顾劲扬, 施晓雷, 丁义涛 肝细胞共培养的研究进展及在生物人工肝中的应用.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12):983-5.
顾劲扬, 丁义涛. 恶性胆道肿瘤早期诊断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8):869-72.
顾劲扬, 丁义涛. 上皮间质转化在肝脏再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已接收)
顾劲扬, 励建安, 王元会, 王骏, 金挺剑. 心肌缺血周负荷对兔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2):99-103.
顾劲扬, 励建安.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血管新生疗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5):384-6.
顾劲扬, 励建安. 蛋白质组技术进展及其在心血管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31):198-200.
顾劲扬, 励建安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2):153-5.
顾劲扬, 励建安. 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与对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2):136-9.
顾兵, 王华主编.《实验技术中的获与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写中。
励建安主编. 临床运动疗法学. 第一版.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40-57.
3、参与申请的专利:
(1)丁义涛, 施晓雷, 褚薛慧, 顾劲扬. 新型生物人工肝细胞反应器. CN101081182.
(2)丁义涛, 施晓雷, 褚薛慧, 顾劲扬. 生物人工肝细胞反应器. CN101342099.
(3)丁义涛, 施晓雷, 褚薛慧, 顾劲扬.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体外支持装置. CN101455864.
(4)施晓雷, 丁义涛, 顾劲扬. 生物人工反应装置中的两步微型胶囊制备方法. CN101524629.
(5)丁义涛, 施晓雷, 褚薛慧, 顾劲扬. 新型生物人工肝细胞反应器. CN201211251.
(6)丁义涛, 施晓雷, 褚薛慧, 顾劲扬.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体外支持装置. CN201320317.
4、获得的主要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中华医学二等奖(2010年,主要成员)
(2)江苏医学科技一等奖(2010年,主要成员)
(3)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主要成员)
(4)多吉美肝癌病例分享大赛冠军(2010年,个人)
(5)南京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2009年,个人)
(6)南京医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个人)
(7)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2008~2009年度,个人)
(8)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现代外科学前沿—大师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个人)
(9)江苏省普通高校费孝通奖学金(2006~2007年度,个人)
(10)南京医科大学恒龙特等奖学金(2007~2008年度,个人)
(11)南京医科大学恒龙特等奖学金(2006~2007年度,个人)
(12)《中华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2006年至今,个人)
(1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外审专家(2011年,个人)
(14)《中国临床康复》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个人)
5、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
(1)可溶性RAGE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急性肝功能衰竭中HMGB-1/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2011年,排名第一,2011M501217)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急性肝功能衰竭血清诱导的肝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排名第二,81170417)
(3)血小板在极限性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评估、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研究基金(2010年,排名第二)
(4)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肝细胞培养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主要成员,30772129)
(5)极限性精准肝切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项目(2010,主要成员,ZKX10009)
(6)细胞共培养法构建生物人工肾小管的研究。南京市医药卫生科研课题(2010,主要成员,YKK10077)
参考资料 >
顾劲扬:肝脏疾病与移植.今日头条-健康界.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