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田坊
来源:互联网

悲田坊是唐朝的一种贫民救济机构,也是当时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构名称来源于佛教术语,“悲田”意为施贫,而“坊”则表示建筑物或机关。

历史沿革

悲田坊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最初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就已经开始设置。到了李隆基开元五年(717),由于大臣宋璟等人的建议,唐朝政府开始在长安等地建立专门的安养设施,以收容孤老贫病人。这些设施的实际管理和运营主要由僧侣负责。佛教寺院自六朝以来就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因此在佛寺中设立悲田养病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尽管这种慈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经费主要来自于信徒的捐赠,对于寺院来说通常还有盈余,因此他们也愿意参与其中。然而,在武宗会昌排佛期间,僧侣被迫还俗,悲田养病坊也因此受到了重创。官方随后取消了“悲田”的称呼,改为养病坊,并将其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同时指定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士来负责运作,并通过分配寺田的方式来筹集经费。到了宋代,悲田坊逐渐演变为福田院、居养院等收养设施,以及安济坊等医疗机构。

参考资料 >

隋唐养老 活到七十岁政府免费配给侍丁!(9).中华网.2024-11-07

探秘古代的医疗扶助:从“赐药”到免费医疗,实践“问民疾苦”.搜狐网.2024-11-07

唐代佛教的悲田养病坊.全知识.2024-11-07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