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鱼是商家提高鱼类运输中存活率的手段。
鱼类作为有感知能力的动物,在捕捞和贮运过程中,容易剧烈挣扎造成体表受伤,导致感染甚至死亡。渔民或商户会适量使用一些麻醉剂让鱼暂时“睡”一会儿,以缓解鱼类的应激反应,减少贮运过程中的受伤情况,降低死亡率。常用的麻醉方式分为低温麻醉和药物麻醉。其中,药物麻醉一般采用“丁香油水门汀”,丁香油水门汀主要成分是丁香酚,也是起麻醉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来自丁香、肉豆蔻、肉桂、甜香罗勒、月桂等天然植物的花蕾、叶和茎。丁香酚最常见的用途是镇痛消炎,被用作口腔诊疗剂。国际上允许使用鱼用麻醉剂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芬兰、新西兰、日本等,管理方式包括三方面,一是规定麻醉剂的品种,二是规定麻醉剂的用量或残留量,三是规定休药期。
202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植物源麻醉剂在鱼类麻醉镇静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文中多名研究者指出,丁香酚被广泛运用于鱼类麻醉和运输,渔用植物源麻醉剂虽数量众多,但均为初始研究阶段,局限于麻醉效果和生理影响研究,距离生产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丁香酚常用乙醇助溶加速药效挥发、食用鱼麻醉后产生芳香性气味等。
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丁香酚对活鱼的麻醉功效被发现并得到广泛接受和应用,作为渔用麻醉剂已在日本、新西兰、南非等地合法使用。
功能作用
给活鱼使用麻醉剂主要是为了降低转运过程中鱼体损伤及活鱼死亡率。因为鱼类作为有感知能力的动物,在捕捞和贮运过程中,容易剧烈挣扎造成体表受伤,导致感染甚至死亡。渔民或商户会适量使用一些麻醉剂让鱼暂时“睡”一会儿,以缓解鱼类的应激反应,减少贮运过程中的受伤情况,降低死亡率。
鱼通过鳃部吸收化学麻醉剂后,会进入深度镇静状态,呼吸变缓,鳃盖振动减慢。一段时间后,药物作用会自行消失,鱼会恢复正常活动。
麻醉方式
低温麻醉
低温可以降低水生动物新陈代谢,抑制水产动物活动,使其处于麻痹的半休眠或休眠状态,减少机械损伤,使存活时间延长。根据不同水产动物的麻痹水温、麻痹时间以及降温梯度,就可减少水产动物的应激反应和损伤,以达到活体低温运输的目的。低温法可适用于鱼、虾、蟹、贝类等活体。
药物麻醉
药物麻醉可用于运输水产动物活体,使其暂时失去痛觉和反射运动,且产生良好的肌肉弛缓,再进行除药处置,使其完全恢复。适用于鱼类的运输麻醉剂,为全身麻醉。应选择诱导期短、麻醉时间长、肌肉内残留量少、安全范围大、麻醉过深后易于急救、反复使用对人和水产动物危害小、价格低的麻醉剂。药物麻醉虽然能提高水产品活体运输存活率,但药物残留会危害人体健康,致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水产品食用安全性对水产品的价值有着重要影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极其重视,并制定相关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控制水产品质量,禁止任意使用药物麻醉,严格遵守药物禁用或限用范围,避免由于水产动物的安全性而引发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问题。
常用物品
给活鱼使用麻醉剂一般采用“丁香油水门汀”,丁香油水门汀主要成分是丁香酚,也是起麻醉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来自丁香、肉豆蔻、肉桂、罗勒、月桂等天然植物的花蕾、叶和茎。丁香酚最常见的用途是镇痛消炎,很早以前就开始被用作口腔诊疗剂。
食品安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JECFA)建议丁香酚的人体可接受日摄入量(AD1)为2.5mg/kg体重。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每天吃150mg以上的丁香酚才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居民通过吃鱼摄入丁香酚的量远低于人体可接受日摄入量,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人们日常的蒸、煮、炖等热加工处理方式即可有效去除丁香酚残留,去除率可达80%以上。
相关法规
国际
国际上允许使用鱼用麻醉剂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芬兰、新西兰、日本等,都是渔业生产大国。各国的管理方式大同小异,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规定麻醉剂的品种,二是规定麻醉剂的用量或残留量,三是规定休药期。
比如美国FDA仅批准了MS222,且麻醉过的鱼需要在清水中养21天,待药物代谢完毕才能出售。澳大利亚、智利、芬兰、新西兰、日本可以使用丁香酚,其中日本规定鱼里的残留量不得超过每公斤0.05毫克,而欧盟则规定有鳍鱼类中异丁香酚的最大残留是每公斤6.0毫克。
中国
2019年和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水产品及水中丁香酚类化合物的测定》(BJS201908)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丁香酚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适用于鱼、虾等水产品及水中丁香酚残留量的测定。
各方观点
业内专家
2025年10月,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汤保贵表示,麻醉鱼需要研究人员做药物代谢动力试验,需要科学的数据支撑,对于使用麻醉剂运鱼应出台相应规定,规范水产贸易企业使用。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胡发文等人在2017年研究了丁香蒲桃和MS-222对大泷六线鱼幼鱼的麻醉效果,认为丁香酚高效、安全、价格低廉且不会诱发鱼体产生有毒及突变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活鱼运输、采卵和手术等养殖过程和科学试验中。
学术研究
202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植物源麻醉剂在鱼类麻醉镇静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文中多名研究者指出,丁香酚被广泛运用于鱼类麻醉和运输,渔用植物源麻醉剂虽数量众多,但均为初始研究阶段,局限于麻醉效果和生理影响研究,距离生产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丁香酚常用乙醇助溶加速药效挥发、食用鱼麻醉后产生芳香性气味等。
相关事件
2025年9月中旬,一网友发布的“麻醉鱼”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商户将活蹦乱跳的鱼倒进充满泡沫的方形塑料桶后,鱼很快安静下来。该网友称,这是他在一家水产批发市场拍摄到的画面,躺在地上的鱼不是死了,而是被“麻醉”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活鱼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应激反应,减少死亡率。记者在水产市场、供港活鱼企业及食品检验机构、渔业部门走访获悉,中国对丁香酚麻醉剂仅有检测方法出台,尚未明确规定产品残留剂量。
有专家介绍,麻醉剂运鱼有一定优势,不可能完全禁止。曾有湛江市某供港虾企专门咨询是否可以使用丁香酚麻醉运输,但基于可能存在的药残,他没有建议该企业使用。
参考资料 >
“麻醉鱼”能吃吗?.河北省农业农村厅.2024-08-14
水产市场“麻醉鱼”调查:有商家称麻药有味会换水再卖,有无危害尚不明,出台监管措施尚缺理论依据.新黄河.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