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发生于三国时期孙吴的政治夺权事件,发生于孙权在位期间,事件始于吴赤乌五年(约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
事件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为南阳王、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二宫之争结束后,多位大臣如吾粲、陆逊、孙奇等因此丧生。这场争斗引发的杀戮与惩处,对孙吴朝廷的人才储备造成了损害,同时朝内分裂也使孙吴政局受到影响。
事件背景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孙吴的开国皇帝,其性格俭吝,这一特质在对待皇室成员及亲属的待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常因过度节俭或刻意压制其名分与权益,引发当时及后世史家的非议,被指出存在“谦谦之德”流于表面、“于义为俭”的过失。
徐夫人是孙权的嫡妻,孙权长子孙登自幼由她抚养,后徐夫人因妒忌被废黜,独居会稽郡。孙权称帝后,孙登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此后大臣们多次上奏请求册立皇后。孙权在立后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核心矛盾在于“个人偏爱”与“礼法规矩”的冲突:他内心十分属意宠妃步练师,但大臣们普遍认为徐夫人作为嫡妻、太子养母,更符合立后礼法。步夫人凭借出众的容貌深得孙权宠爱,在后宫的受宠程度位居第一,且她性情内敛,不热衷于推荐他人晋升,这更让孙权坚定了立她为后的想法。由于孙权始终在徐夫人与步夫人之间徘徊,立后之事拖延了十多年,这一局面让朝臣、后宫诸夫人以及皇室子女都深感忧虑和不满。步夫人因病离世后,大臣们趁机请求追赠她皇后名号,孙权遂赐予其印绶,按照策命礼仪追谥她为皇后。
孙虑是太子孙登的弟弟。他从小就聪慧机敏且有才艺,孙权很器重、喜爱他。黄武七年(公元228年),被封为建昌侯。过了两年,丞相顾雍等人上奏说,孙虑天性聪慧、悟性通达,所崇尚的品行日益进步,和近代汉朝的王子相比,应该晋升爵位封为王,孙权没有答应。
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五月,吴大帝孙权的长子孙登不幸逝世,这使得太子之位出现了空缺。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春正月,孙权立儿子孙和为太子。百官上奏请求册立皇后以及四位王爷,孙权下诏书说:“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百姓和物资都劳苦困乏,况且有功劳的人有的还没有被录用,受饥寒的人还没有得到抚恤,却轻易分割土地来使子弟富足,抬高爵位来宠爱妃妾,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还是搁置这个提议吧。”
大臣胡综在他所上的《请立诸王表》中,除了批评没有册立各位王爷外,更直接指出“皇后没有名号、公主没有封邑”的现状,陈述道“臣子们为此叹息,无论远近的人都感到失望”。这说明孙权不仅不册立皇后,对于公主本应享有的封邑待遇也舍不得给予。
孙权对自己的核心家庭成员尚且如此吝啬,对待关系较远的宗室成员就更加刻薄了。他的哥哥孙策为孙吴江东基业的奠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孙策的儿子孙绍,最终也只被封为吴侯。晋朝史学家陈寿对此事批评说:“孙权对孙策的尊崇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其子孙绍也只被封为侯爵,从道义上来说过于吝啬了。”孙绍因为没有得到王爵,也没有获得额外的封邑,遭到了史学家的批评。
孙权执政期间的小官员,行事作风和古代的官员截然不同。案件往往凭借贿赂来定案,轻率地忽视人命,却把罪责推到上级身上,给国家招致怨恨。官员的职位空缺很多,即使有大臣在,也又不被信任;各个县都设置了备用的官吏,官吏太多就会使百姓烦扰,风俗也因此变得败坏。
孙权执政期间,自然灾害和小规模战事接连不断,这也损耗了孙吴的国力。此外,还出现了铸造大钱、修改法令等举措,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吴国经济处于下行的状态。
事件过程
开端
孙权嘉禾元年(232年),孙登之弟孙虑去世,孙权悲痛减膳,孙登劝谏其勿因过度悲伤影响国事,孙权采纳并恢复膳食。十余日后,孙权欲送孙登回武昌,孙登请求留侍,孙权遂留其在身边。嘉禾三年(234年),孙权攻合肥新城,命孙登留守后方。时逢年成不佳、盗贼增多,孙登制定法令应对,成效显著。赤乌四年(241年),孙登逝世,年仅三十三岁。临终前,他上书孙权,提出国家安定富强之策,并举荐多位贤才。孙权闻其死讯后见书,悲痛不已。孙登被谥为宣太子,其死亦为二宫之争埋下伏笔。
赤乌五年(242)正月,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百官同时上奏要求立皇后及令四子为王,孙权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宠妃妾皇子为由拒绝了。早在229年的时候,丞相顾雍等就提议升孙虑为王爵,不过被驳回了。胡综的《请立诸王表》表示这是孙权的谦虚的美德,但另一方面也提出批评,认为国家这样显得不重视礼制。同年八月,一些官僚再次提出相关要求,最终孙权同意立四子孙霸为鲁王。
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孙和和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仍然居于同宫殿中,并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群臣诸如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国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这却由此造成了矛盾的开端。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鲁王有了自己的侍御太子宾客后,便共同诋毁太子及相关支持者,欲除之后快,取而代之。
另外,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大懿皇后为皇后,孙鲁班多番使出手段阻止。孙权一度卧病在床,派孙和到聂氏宗祠为祭祀,孙和太子妃之父张承的弟弟张休的住所靠近宗庙,便邀请孙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监视看到,于是就说孙和不在宗庙,而是在妃子家暗谋大事,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孙权愤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却因郁闷突然而逝,孙权与太子之间关系自此逐渐冷淡。
孙霸始终觊觎太子之位,加之孙和生母王夫人遭全公主诬陷,孙和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暗中依附孙霸,不断中伤孙和,企图促使孙权废黜孙和、改立孙霸。与此同时,陆逊、吾粲等大臣则力主孙权明确孙和的太子地位,以遏制孙霸的野心,却因此遭到孙霸及其党羽的陷害,受到孙权惩处。孙权对朝中官员分成两派深感不满,虽有改立嗣子的打算,却迟迟未做决定,导致立储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这一局面致使二宫之争持续数年,众多朝中官员卷入其中。
发展
244年(赤乌七年)起,孙权听到不和的风声,命二人禁止和太子宾客的往来,让他们认真学习,不过招致了羊等大臣的坚决反对,认为太子和鲁王在外名声远闻,突然改变举措会造成邻国心存疑虑,议论纷纷。
另一方面,太子宾客和鲁王宾客矛盾愈演愈烈,除却一些原本就关系恶劣的人物,其他年轻人参与则是希望借此机遇,快速提升地位。朝廷内外的官员,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因为这层家族关系的缘故,矛盾渐渐蔓延到了朝堂之上。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据《殷基通语》记载,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固(丁固)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一些激进派太子党和鲁王党更是发生了极大冲突,太子党对鲁王和鲁王党羽的过激要求引发了鲁王党的反扑。朝中最大太子党人物顾谭素与鲁王阵营的太子宾客全寄不和,早在241年时,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全寄之兄全绪、堂兄全端曾参与芍陂之役,而当时顾承受到更多封赏,但全家一直认为不公平,如今矛盾爆发,全琮全寄父子揭发在芍陂之役中顾承与他人串通一气,故意被增添了许多功劳。顾承下狱,顾谭也受到连坐。孙权本想让顾谭道歉而释放他。等到大会时,顾谭一时激动,回答道:“皇帝,谗言其兴矣!”有关官吏奏称顾谭诬陷毁谤,对国君大不敬,依法应该处死。孙权看在顾雍的份上,没有实行。顾谭、顾承最终被流放到交州。
除顾谭以外,许多太子党寄希望出任地方的头号重臣陆逊上书拥护太子,因此不断传递消息给陆逊,希望他拥护太子,如吾粲,陆胤,亦有鲁王党希望他出面稳定局势,如全琮。陆逊早期对南鲁党争持中立态度。后来却先与全琮交恶,倾向太子方。孙霸见孙和不像以前那样得宠,更加觊觎太子之位,让太子宾客杨竺为自己说情。孙和得仆从偷听来的密报,此时太子宾客——陆逊之族子陆正要前往武昌。孙和与陆胤秘密商议,打算让陆逊上表劝说孙权。陆逊认为太子地位极度不稳后,屡次上书坚决拥护太子,孙权发觉事件流传至武昌地方而感到惊异,陆逊因此招致强烈批评,陆逊另对顾家之事心存疑虑,愤怒交加卒死。传递消息之事败露后,杨竺、陆胤、吾粲接连下狱,除吾在监狱里去世以外,虽然另一传递消息者是陆胤,不过杨竺反倒率先认罪,陆胤后来出狱复官。
在朝堂大臣的斗争格局中,此时的局势已趋于相对缓和冷清。此前一些激进派人物,尤其是党争中的关键角色相继下台,使得朝堂权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真空状态。而这一真空,随后被一些态度相对温和的太子派与鲁王派人物所填补。
例如,在赤乌九年(246年)之后,朝中人事发生了一系列变动:诸葛恪被擢升为大将军,吕岱则升任上大将军并负责武昌地区的军务,步骘也被任命为丞相。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物的相关记载中,并未发现他们之间有正面冲突的记录。
具体来看,被视为太子派代表的诸葛恪,其行动也较为克制,仅除去了支持鲁王的自家儿子;而施绩对于鲁王孙霸的巴结,也只是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并未表现出对太子孙和的热烈支持。至于步骘、吕岱、滕胤、丁固等朝中重臣,尽管外界认为他们可能有所倾向,但在他们各自的传记中,甚至完全没有提及与党争相关的事宜。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长期身处地方,对朝堂核心事务的影响力和了解程度都相对有限。
结局
思索多年后,孙权担心此事,认为两党内斗的结果已经让朝廷产生了裂痕,如果再让二人即位,会造成朝廷更加不安,引发进一步内斗,如同像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完全分裂成两派。下定决心在儿子中另立太子。
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孙权幽禁孙和,骠骑将军朱据见孙和被幽禁,于是与尚书仆射屈晃率众将领官吏以“泥头自缚”方式请孙权释放太子,孙权登上高台看到这些,指责二人不要没事找事,二人被杖一百。屈晃被遣回乡里。朱据又作书劝谏而遭贬为新都郡丞,及后更被中书令孙弘作诏所害。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又以晋献公在骊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姬奚齐而至晋国大乱故事劝谏;太子辅义都尉张纯亦尽力劝谏孙权,但陈正和陈象都被族诛,张纯亦被处死。朝中有数十人受到牵连流放。七月,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将其曾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吴安、孙奇诛杀。十一月,正式立孙亮为太子。
产生影响
二宫之争结束后,多位大臣如吾粲、陆逊等因此丧生。直至争斗尾声,十多位谏止孙权诛杀孙霸、流放孙和的官员也相继获罪。这场争斗引发的杀戮与惩处,对孙吴朝廷的人才储备造成了严重损害,同时朝内分裂也使孙吴政局受到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原支持孙霸的孙鲁班、孙峻、孙弘、吕岱、吕据等人并未受到清算。后来,孙权心生悔意,欲召回孙和复立为太子,却因全公主、孙峻及中书令孙弘等人的坚决反对而未能实现,孙和最终仅被封为南阳王。
孙亮年幼继位,太傅诸葛恪受遗诏辅政。然而,孙亮尚未正式即位,孙弘便与诸葛恪发生冲突。此后,孙吴政局动荡不安,多次发生政变与兵变。诸葛恪似有改立孙和之意,但很快被杀。权力中心随后由孙峻和孙𬘭先后把持。期间,孙登唯一在世的儿子孙英被孙峻杀害。最终,孙亮也被孙𬘭废黜,改立琅玡王孙休为帝,即景帝。
永安七年九月三日,孙休去世,终年三十岁。孙休去世后大臣们拥立孙休亡兄孙和之子孙皓为帝,孙和因此被追封为文皇帝。但孙皓登基后,孙皓即位后,初期虽然英明施政并多行善举,在西陵之战一度挽回吴国的厄运,但中后期实行暴政并过度役使民力,加深了亡国危机。最终,吴国于280年被晋朝征服,三国时代也因此终结。
参考资料 >
吴大帝.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0
陆逊.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3
孙登.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0
陆逊之死:他与孙权君臣相得数十年,为何在二宫之争中突然暴亡?若多活几年会成为东吴版司马懿吗?.陆逊之死:他与孙权君臣相得数十年,为何在二宫之争中突然暴亡?若多活几年会成为东吴版司马懿吗?.2025-10-23
王夫人.ctext.org.2025-10-20
孙霸.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0
孙和.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0
顾谭.ctext.2025-10-23
《吴志十四》.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0
《吴志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0
孙亮.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0
孙休.ctext.org.2025-10-20
孙皓.ChineseTextProject.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