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镜华(1894年-1977年),出生于顺德马冈,原名冯名鉴,号鉴波,中国粤剧武生。
10岁时,冯镜华随在广州十三行经营银铺的父亲迁居广州市,先读私塾,后入银铺帮工。1921年,冯镜华家境变迁,他为减轻家中负担,远赴南洋,在新加坡拜武生“声架罗”为师,自此踏入粤剧行当。1932年,冯镜华回到中国香港,很快跻身省港澳顶级戏班之列,先后加盟“大罗天”“觉先声”“国丰年剧团”等名团,以正印武生身份站稳舞台。1936年7月,冯镜华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名为“振南天男女剧团”的粤剧戏班。1941年香港沦陷,冯镜华随团返穗演出。1945年之后,广州粤剧迎来恢复期,冯镜华与靓少佳、陈锦棠等知名艺人一同登台,在“龙凤剧团”出演了《掌上美人》《肉山藏妲己》等剧目。1957年,在广东省文化部门的动员下,冯镜华从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罗湖口岸回到广州市定居,先后在广州市东方红粤剧团和广东省粤剧院任职,担纲演出了《平贵回窑》《醉倒骑驴》《月下追贤》《陈宫骂曹》《伍员过关》等剧目。1968年,冯镜华退休返乡,并在家中开设“私伙局”,传授粤剧。1977年,冯镜华在马冈病逝,享年83岁。
冯镜华以老生戏见长,在《醉倒骑驴》中,他饰演醉酒老翁,单腿站立时身体摇晃但不倒,功架扎实。他将佛曲梵音融入唱腔,嗓音条件好,经长期练习形成个人风格。演唱《苏武牧羊》时,梵音的运用强化了苏武的悲壮感,他也因此获誉“梵音鉴”,成为粤剧唱腔史上的一抹亮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冯镜华,1894年生于顺德马冈,10岁时,他随在广州十三行经营银铺的父亲迁居广州市,先读私塾,后入银铺帮工。其人生本应循着商贾之路前行,却在1921年因家境变迁转向。彼时27岁的他,为减轻家中负担,毅然远赴南洋寻路,在新加坡拜武生“声架罗”为师,自此踏入粤剧行当。
演艺经历
虽是半路转行投身戏曲领域,但冯镜华凭借自身的聪慧天资与刻苦学习,在南洋这片充满戏曲氛围的土地上站稳脚跟1932年,冯镜华学成后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很快便跻身省港澳地区一流戏班行列,先后加入“大罗天”“觉先声”“国丰年剧团”等知名剧团,以正印武生的身份在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在国风剧团期间,冯镜华与马师曾、桂名扬、骚韵兰、林坤山等合演《肠断萧郎一纸书》《天网》《傻大侠》《难测妇人心》等剧目。
1936年7月,冯镜华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名为“振南天男女剧团”的粤剧戏班,消失了二十多年的“志士班”重又活跃在了戏曲舞台上。1941年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冯镜华随周丰年剧团回广州市演出。1945年之后,广州粤剧迎来恢复期,冯镜华与靓少佳、陈锦棠、陆云飞、陶醒非等合作演出,经常满座。冯镜华在龙凤剧团与冯少侠、秦小梨、梁飞燕、罗家权、白超鸿等,拍档演出《掌上美人》《肉山藏妲己》《梨花葬龙沮》《风流女贼》《错着皇帝鞋》等。
抗战期间,冯镜华加入“前进剧团”参与进步演出,足迹远至越南、新加坡、美国,以粤韵为媒,在异国他乡传递家国情怀。1957 年,在广东省文化部门的动员下,冯镜华从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罗湖口岸回到广州市定居,先后在广州市东方红粤剧团和广东省粤剧院任职,担纲演出了《平贵回窑》《醉倒骑驴》《月下追贤》《陈宫骂曹》《伍员过关》等剧目。
退休生活
1968年退休返乡后,70多岁的冯镜华仍未放下对粤剧的热爱。他在家中开设“私伙局”,对爱好粤剧的乡邻倾囊相授——从唱腔的一字一音到功架的一板一眼,皆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从不因是业余活动而懈怠。
人物逝世
1977年,83岁的冯镜华在马冈病逝。2000年,冯镜华迁葬于广州八和坟场。
个人生活
冯镜华赴南洋时结识的妻子吴若晓(粤剧名伶吴慧侬),与他育有一子四女。受他影响,子女们投身粤剧行业。
主要作品
资料:,以上仅举例部分
艺术特点
冯镜华以老生戏见长,在《醉倒骑驴》中,他饰演醉酒老翁,单腿站立时身体摇晃但不倒,功架扎实。他将佛曲梵音融入唱腔,嗓音条件好,经长期练习形成个人风格。演唱《苏武牧羊》时,梵音的运用强化了苏武的悲壮感,他也因此获誉“梵音鉴”,成为粤剧唱腔史上的一抹亮色。
主要成就
艺术成就
冯镜华融佛曲入唱腔,形成“梵音鉴”独特风格,影响后世。
艺术传承
艺术传承,在冯镜华身上从未缺席。粤剧“虾腔”创始人罗家宝少年学艺时,冯镜华曾耐心细致教导,为这一经典唱腔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罗家宝后来常说:“‘虾腔’半由华叔所教。”这份师者仁心,让罗家宝终身感念,1991年回马冈时,他特意到冯镜华故居拜祭,仰望遗照泪洒当场。此外,冯镜华在退休后开设“私伙局”,对爱好粤剧的乡邻倾囊相授,受他影响,马冈喜爱粤曲者日益增多,“私伙局”长盛不衰,各地粤剧团也常来此登台,粤剧之花在家乡沃土上常开不败。
轶事趣闻
冯镜华早年初学戏时,家族前辈曾戏言“你这般年纪学大戏难有成就,若成名我替你挽鞋”,后来他随团返乡演出,特意找叔辈“兴师问罪”,叔辈笑答“当年是故意激你”,一段趣谈,藏着他学艺的坚韧,也映照着与故土的深厚联结。
人物评价
他的做功老到,表演细腻,唱功优美,融佛曲梵音于唱腔之中,韵味醇厚柔和,享有“梵音鉴”之誉。(1905电影网 评)
那“梵音鉴”的余韵、“武生大王”的风采,早已融入粤剧的传承脉络,成为马冈镇乃至广东省粤剧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亦是他留给粤剧艺术最温暖的回响。(容桂发布 评)
参考资料 >
冯镜华.1905电影网.2025-11-07
墨宝留痕传薪火 梨园声里藏根脉 .佛山日报.2025-11-07
粤剧志士班,从广东演到上海.微信公众平台.2025-06-13
马冈“梵音鉴”:粤剧宗师冯镜华的梨园春秋 .百家号.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