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恋(米卡洛:heterosexuality),是指只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性取向,又称异性爱,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
19世纪,“异性恋”的概念随着卡尔・马里亚・柯本尼倡导同性恋权利而诞生。2014年7月1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公布的国民健康访问调查(NHIS)显示,有96.6%的受访者说自己是异性恋。2016年9月26日,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编著的《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自认为异性恋的调查对象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9.5%。
异性恋是性取向之一,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异性恋者,区别于只对同性产生性欲的同性恋者和对男女两性均有感觉的双性恋者。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时期、人口、文化、环境中,异性恋占据的人口比例都大大超过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和无性恋,通常占据总人口的90%~95%。
定义
异性恋,是指只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又称异性爱。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是常见的性取向。异性恋是最常见的性关系;较为少见的是双性恋,指对两性均有性吸引力并有性行为;还有同性恋,指仅对相同性别的人有性吸引力并有性行为。
异性恋一直被认为是性表达的“正常”形式,而同性恋和双性恋则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研究表明所谓人正常的性行为范围很广。是什么使得人为相同性别或不同性别的人所吸引仍不得而知。专家认为可能是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个体性识别的形成,它建立在生命的早期,即使不是不可能改变,也是很难改变的。许多年轻人在他们的青少年期有过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并不能完全预示着成年后的性定位。
概念演化
对性概念的初步认知
除了以生物的方式理解性别差异,性存在生物模型的另一个中心特征,是认定 “自然” 的性行为只包括对异性的性行为和性欲望。因此,人们将异性恋默认为标准范式,而其他行为则被看成是对标准范式的一种偏离。
现在已知的、在英语中首次采用 “异性恋” 一词的人是美国医生詹姆斯·G. 基尔南,他在1892年的一本医学期刊上使用了这一词语,但是,他却用这个词来指为了享乐而非繁衍后代的目的、“通过不正常的满足手段”(能达到性欢愉却不致繁育后代的性行为)性交的 “性偏离” 行为。将异性恋和对于异性的不正常(非繁衍性)的欲望相联系的趋势,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 20 年代。之后,人们才开始将不以繁衍为目的的对异性的渴求看作正常。
“异性恋” 概念的提出
从性存在的生物模型出发的观点认为,进行变态性行为的人与其他人具有本质的区别。19世纪,随着对特定性行为群体的重新定义,“异性恋” 概念得以明确提出。
一般认为,“同性恋” 一词是由出生于维也纳的匈牙利记者卡尔 - 马里亚·柯本尼创造的。最初,柯本尼将同性恋的概念与异性恋、常性恋(对女人有兴趣的人)区分开来。柯本尼认为异性恋者或常性恋者具有强烈的性欲,比同性恋者或兽交者的性欲更强烈,这驱使他们沉溺于过度的堕落性行为,包括乱伦、攻击 “男性,但更多的是女性未成年人”,以及 “对尸体采取邪恶行为”。正如历史学家乔纳森·奈德·卡茨所指出的那样,“异性恋” 的概念,是随着柯本尼倡导同性恋权利而诞生的,但后来这一概念的意义又转为标榜异性恋的生物自然性和道德高尚性了,因而是 “性史上绝大的讽刺之一”。
相关概念衍生与异性恋范式的强化
在性存在的生物模型下,同性恋者被视为区别于异性恋的、具有独立生物属性的个体。性学家们多将同性恋这类 “边缘” 的性存在视作问题加以研究,探究如何用心理治疗、化学手段和包括阉割在内的手术 “纠正” 他们所谓的病理现象,而这一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异性恋的 “正常” 地位。
以精神病学和性学的方法纠正和治疗变态性存在的做法广泛见于文献记载。比如,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如美国的山多尔·拉多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提出偏离异性恋的变态行为可以被 “摒除”。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英国、美国、加拿大和南非等国家,人们越来越多地采取厌恶疗法来 “治愈” 各种性偏离者。美国性学家威廉·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在1968年到1977年期间着手进行了一个把同性恋者改造为异性恋者的项目,并宣布通过六年的治疗,成功率达到了71.6%。
虽然性学家们自己常常鼓吹要对那些偏离了异性恋 “正常轨道” 的人们予以宽容,但他们的观念却整顿和强化了正在兴起的、对于性存在的约束。正如社会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所说:这一问题的矛盾之处在于,早期的性学家,虽然总体上来说是清醒的性改革者,但他们同时也成为了强有力的推动者,要整顿并潜在地控制他们力求描述的那种性行为。
主要特征
行为特征
异性恋是性取向之一,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异性恋者,区别于只对同性产生性欲的同性恋者和对男女两性均有感觉的双性恋者。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时期、性别、人口、文化、环境中,每种性取向占据的人口比例大致相同,但异性恋占据的人口比例大大超过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和无性恋,占据总人口的90%~95%。
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前提是特殊境遇,如一个异性恋者在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中,有一定概率会把性欲发泄到同性身上。但这并不代表他(她)们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或对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产生了爱情,也不代表人们能在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身上获得性愉悦,相反,当人们和不符合自身性取向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会异常的痛苦、恶心或性愉悦不足。判断是否为异性恋一般有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条件。
研究特征
研究结果
相关概念
性倾向
性倾向,是指在性欲和情欲上持久地被某种性别的人所吸引的一种状态及身份类型。传统性倾向包括同性恋、异性恋及双性恋三种类型。另有学者提出一种新的身份类型 —— 无性恋 [注],即对任何一种性别都没有性的欲望。
按美国生物学家 A.C. 金赛(Alfred Charles Kinsey, 1894~1956)的观点,性倾向是一个连续体,是像光谱一样以渐变的形式存在,并把人的性倾向分为6个等级;0级是绝对只跟异性发生性行为,6级是绝对只跟同性发生性行为,其他等级都是处在中间的某个状态。在西方,一些人会用金赛测度中的等级来认定自己的性倾向,其实这也陷入了现代性格式化的思维定式,金赛把性倾向从0~6划分等级的最大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性倾向不是非黑即白的,而不在于让现实生活中的人按照这种模式去测量性倾向。
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是性倾向研究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一些科学研究认为,同性恋是先天的,是不可改变的,有遗传学的基础,甚至认为找到了决定性倾向的基因。也有观点认为,其为后天环境参与了性倾向的塑造。社会建构主义一般不回答一个人是如何成为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的,而是要追问为什么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成因如此耿耿于怀。建构主义的思路不是问同性恋的成因,而是问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促成了社会要进行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这样的划分。英国社会学家 M.S. 麦金托什(Mary Susan Mcintosh, 1936~2013)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社会角色,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才可进行社会控制。标签区分了越轨者和其他人,社会创造出特别的、受贬斥的角色可使社会上的多数人保持所谓的纯洁。如在没有性倾向命名的时代,两个同性别的人之间的性互动可能被认为只是一个游戏;但是一旦性倾向被建构出来,这样的活动立刻被认为有同性恋的嫌疑,恐惧和污名就紧随而来。
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的理解和体验到的自己的性别。个体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出生时被指派的性别相同或者不同。性别认同是一个人主观体验的一部分,既包括对身体的感觉,也包括性别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不存在对人体的客观检测,每个人都有性别认同。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概念可以是男性,可以是女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包括超越二元性的性别。大多数人都遵守性别二元性,他们的性别认同与生物学决定因素是一致的。虽然性别认同通常通过性别表达的方式展现,表达与特定性别角色一致的行为、态度和外表,但有时这种表达不一定真实反映他们的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究竟在何时形成,学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性别认同通常在童年形成,大部分3岁的儿童对自己的性别已经能够识别。可能影响性别认同的因素有基因和激素等生物因素,也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大众媒体等社会因素。
异性恋主义
异性恋主义也存在于个人和机构的层面上。在个人层面上,异性恋主义(heterosexism)一词指的是贬低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的态度、行为和语言,以及认为所有非异性之间发生的性行为都是反常的,都是应该受到批评和谴责的。诸如此类的想法是“反同性恋暴力行为”和“抨击同性恋”的核心思想。个体异性恋还持有这样的想法,即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容易犯罪(事实上并没有区别)和猥亵儿童(实际上,绝大多数猥亵儿童者是异性恋者中的已婚男性)。其中还包括同性恋者无法保持稳定的关系或无法好好抚养孩子的信念,这些想法与研究证据相矛盾。制度上的同性恋歧视主义很容易识别出来,尽管它正在消退。例如,美国曾经存在的对同性婚姻的禁令就是制度上的异性恋主义的例子。还有一些例子,包括禁止某些宗教中的男女同性恋者成为宗教领袖,美国军方以前的“不许问、不许说”政策,以及世界多国禁止同性恋者收养儿童的诸多法律。在某些文化中,同性恋关系是非法的。有趣的是,在某些文化中,同性恋关系对男性是非法的,但对女性是合法的。
同性恋者歧视的语言(heterosexistlanguage)包括用于攻击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的贬义词。例如,美国军方的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曾听到过对同性恋者的“攻击性言论、贬损性称呼、笑话或言论”,85%的人认为这种贬损性言论是“可容忍的”。你也可以在更微妙的语言使用形式中看到异性恋。例如,当你给一个专业人士定性时,你实际上是在说运动员和医生通常都不是男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者。异性恋主义的另一个例子是对异性恋固有的假设。通常,人们会认为和他们谈话的对象应该也是异性恋者。通常他们的假设是对的,因为大多数人是异性恋者。但同时,这一假设却否定了同性恋身份的合法性。这种做法非常类似于我们在消除对白种人和男性固有的假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以下是一些避免同性恋歧视主义者(也有人将之称为“恐同”)语言的建议。
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当事人对性别相同者有性欲望或性行为的现象。也称同性爱。
依据性别不同,同性恋者通常分为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英文中的 homosexuality 主要由希腊语前缀 “homo-”(为 “相同的”)和拉丁语词根 “sex”(意为 “性”)组合而成。homosexuality 最早于1869年在 Karl-Maria Kertbeny 撰写的作品中出现。1925年译为汉语时译作 “同性爱”,张竞生《性史》(1926年)和夏衍(又名沈瑞先)《妇女与社会主义》(1955 年)等,均使用 “同性爱” 一词。而潘光旦1933年翻译的《性心理学》(Havelock Allis 著)中,将homosexual译为 “同性恋”,此后同性恋一词,逐渐更广泛使用,中国精神障碍的有关条目中也曾使用该词。性心理学和医学专业文献还用 “同性性接触” 和 “同性性取向” 等词指代同性恋。但同性爱一词仍被使用,如郎景和作序的《人类性学基础》(1989年)和小明雄著《中国同性爱史录》(1984/1997 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版)等著作中。
性心理学认为
性心理学认为,同性恋者即使身处与异性自由交往的宽松社会环境中,仍然在思想、情感乃至行为方面对同性持续产生性倾向,即便他们能与异性发生性行为,也难以与异性建立和维系性伴侣关系。研究认为,人类的性取向分为同性性取向(同性恋)、异性性取向(异性恋)和双性性取向(双性恋)等,绝大多数人为异性恋,其余为同性恋和双性恋。
性社会学家强调可以从人的性欲望、性行为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界定同性恋者,认为同性恋者持续拥有对相同性别者的性欲望、性行为,同时认同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在单一性别环境中(如远洋轮、军队等),异性恋者长期缺乏与异性接触的状况下,为了宣泄性欲望,会与相同性别者发生性行为;同样,在对同性恋非常排斥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中,同性恋者迫于压力,通常会与异性结婚并发生性行为。因此界定同性恋者时,拥有对同性恋身份的自我认同与拥有对同性的性欲望和性行为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一些与同性有性行为,却仍然认为自己是异性恋的人,与同性发生的性行为通常被视为具有境遇性,因而不被归入同性恋者。
形成原因
对同性恋形成原因的研究,涉及生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包括基因、大脑结构与功能、出生前的激素影响、家族史、儿童期抚养方式及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相关研究至今尚未对同性恋成因获得明确的一致结论。众多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基础,性取向不是一种自我选择,也很难进行自我管理。性心理学和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认为,同性恋是少数人的一种自然状态,是与异性恋相对等的状态。研究确认,同性恋者在智力、判断力、稳定性、可信赖程度和一般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与异性恋者并无差别。现有的研究证据不能证明可以通过催眠、电击、药物治疗等医学方法和囚禁等严刑峻法改变性取向。因此,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于 1973 年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列表里删除,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也未再将其列入相关疾病条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2001年)已将同性恋部分从性偏离中去除。
相关数据
中国
2016年9月26日,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编著的《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约7成在校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这份报告共得到有效问卷17966份。调查人群以女性居多,占60.4%,男性占39.6%。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0.2岁。在性取向调查部分,自认为异性恋的调查对象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9.5%,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比例分别为2.5%和5.1%。
根据国际测算数据,全球同性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按这个比例计算,中国13亿人口,会有1.69亿多“同志”,与日本人总数相当。结合中国国情,国内网络调查结果认为,中国同性恋人口比例在1%至10%之间,如果按“同志”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计算,那么中国有2600万“同志”。调查显示,在同性恋人群中,29.8%的人在中学之前就发现自己的同性趋向,42%的人中学阶段发现自己是“同志”,11.5%的人在大学阶段解自己的性取向,9.3%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朋友,还有7.4%的人是在结婚生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同性趋向。
美国
根据2014年7月1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公布的国民健康访问调查(NHIS)显示,有1.6%的人承认他们是同性恋;0.7%的人表示自己是双性恋;有96.6%的受访者说自己是异性恋;另有1.1%表示不知道或拒绝回答。
2015年8月,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提交到了美国社会学协会(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该报告指出:那些看上去更具吸引力的、在年轻时就能够“成功与男性合作”的女性更倾向于成为100%的异性恋,而且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去探索不同的性取向。另一方面,那些因为“循规蹈矩”错失与男性共度浪漫机会的女性,反而可能会在她们的人生中寻找其他的性认同。
圣母玛利亚大学的伊丽莎白·奥拉·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博士追踪了5018位女性和4191位男性,分别记录了他们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状况。该研究调查了参与者的教育程度、颜值、早育等状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女性的性取向。最后结果表明:基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女性的性向会变得更加易变。
麦克林托克声称,“和男性相比,女性同时吸引男性和女性的概率更高,这也使得他们在伴侣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当谈论到性别认同的时候,拥有灵活的性吸引会更加重视情境和体验的因素。”
然而,该研究中的男性在他们的性别选择上显得更坚定,据报道,生理上的吸引并不能促成性向的改变。该研究还发现,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反而只具有较低的可能性去识别自己是100%的异性恋。
但是麦克林托克认为她的研究并不是希望让异性关系看上去比同性关系更加正当,就如她所言:性别就像美丽一样,只是一种社会构建。她接着谈道,“我不认为女性是从战略角度去选择一个有利的性别,从而自由地挑选是男性,女性亦或两者皆可。相反,社会背景和浪漫的经历可能会影响到她们对自身性认同的看待。”
然而,当女性们逐渐认为她们可以很好地处理性认同时,一些令人沮丧的部分出现了,文化中美的标准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相关教育法规
明确防性侵教育要求
1、明确总体要求。根据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纲要》和2008年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性教育纳入健康教育框架。
一是《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今后中小学每学期都应安排6-7个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并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认知规律,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性教育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内容,其中包括了防性侵教育内容。例如,水平二阶段(小学3-4年级)教育内容为: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水平四阶段(初中)教育内容为: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等;水平五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内容为: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会拒绝的技能、避免婚前性行为、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等。此外,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还对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根据《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纲要》,以预防艾滋病教育为重点推进包括性教育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编制系列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12册,其中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有关内容34课;开发了28讲“学校健康教育微课程”内容涵盖防性侵、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等专题,通过情景动画形式向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
2、纳入学科课程。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性教育内容与要求纳入生物学、体育等中小学必修课程。一是生物学课程重点开展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专门安排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内容,要求学生借助模型、挂图、影像资料等学习“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概述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受精卵的过程”“描述胚胎发育的过程”,并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禁止近亲结婚等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性教育实效性。
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应对青春期心理变化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了自我保护教育内容。小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初中要求学生“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掌握获得法律保护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针对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特点,要求学生“学会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并增强行为控制能力。
三是通过体育课程引导学生应对青春期生理变化。要求5-6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保健常识”,要求初中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
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还预留出16%-20%的课时,地方和学校可根据需要开发适合的课程,北京、上海市、广州市等地的中小学据此专门开设了性教育方面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开展儿童防性侵宣传教育
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建立相关工作机制,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开展防性侵教育。
1.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教育部会同公安部组织26万名公安干警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编写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开设法制安全课,指导学校、教师防范处置包括儿童遭性侵害在内的校园暴力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等。
2.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宣传教育。教育部联合全国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建立34万所家长学校,组织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在开展家庭教育宣讲咨询活动中,纳入儿童防性侵的内容,提高公众特别是父母亲加强未成年人安全保护、预防未成年性侵的意识。
3.面向社会开展儿童防性侵的宣传教育。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面向社区、社会宣传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将儿童防性侵作为预警重点之一,发布《我的身体我做主》等防性侵微视频,在妇女儿童维权宣传电子资源库开辟儿童防性侵专栏,在社区内组织儿童防性侵培训活动,发放100余万套普法宣传品,其中包括预防儿童性侵、拐卖、儿童安全保护等独立章节,普及预防儿童性侵害法律、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预防儿童性侵害意识。共青团中央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青少年维权在线”网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青春自护•益起来”教育活动,组织专业力量为包括受性侵在内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心理服务。
4.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制定《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配合全国人大工作机构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推动建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查询和禁止制度;推动《刑法》(修正案十一)修订,建议修改奸淫幼儿罪,对猥亵儿童犯罪细化加重处罚情形,加大对性侵害未成年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参考资料 >
异性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30
异性恋.术语在线.2025-10-25
美国CDC最新统计:2.3%成人是同性恋或双性恋.人民网.2023-10-08
调查:7成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 超2成已发生过性行为.环球教育.2025-10-25
性倾向.性倾向.2025-10-30
性别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30
同性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30
中国同性恋知多少.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10-08
美国社会学协会说了:颜值高的女性不容易被“掰弯”.澎湃新闻.2025-10-26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247号(教育类307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