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来源:互联网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收录于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6期。该文曾被选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作者儿时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阿长与〈山海经〉》结构谨严,首尾呼应。作者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过程为主线,把全文有机地贯串起来,成为完整的统一体。随着“我”的感情变化起伏,文章层层推进,丝丝入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长的回味。

创作背景

《阿长与〈山海经〉》最初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6期。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3月10日。这时正值“三·一八惨案”惨案和北伐战争前夕,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激烈。革命形势的发展,给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以沉重打击。他们一方面对革命人民残酷镇压,一方面收买、豢(huàn,豢养,意思是喂养牲畜)养一小撮反动文人,充当他们的喉舌,恶毒污蔑革命运动。“现代评论派”跳出来叫嚷什么:“打!打!宣战!宣战!这样的中国人,呸!”他们竭力谩骂革命群众,要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者卑躬屈膝,“被打而不作声”。他们还胡说什么“中国的没有出息”,一般“国民”有“责任”,为其主子的卖国勾当开脱罪责。鲁迅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华盖集续编·学界三魂》一文中,热烈地赞扬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当时鲁迅已经把自己的目光进一步落到劳动人民的身上,并在劳动人民身上寄托着新的希望。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1.长妈妈:绍兴东浦大门溇人。死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4月。夫家姓余。文未提及她“过继的儿子”名五九,是一个裁缝。

2.谋死:谋杀。

3.隐鼠: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不是很畏惧人的家鼠

4.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5.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6.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7.元旦:这里指农历正月初一。

8.辟头:开头。

9.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恢复留发的传统,用以对抗清朝剃发留辫的律令,所以当时被称为“长毛”。

10.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

11.诘问:追问;责问。

12.惧惮:怕,畏惧。

13.《山海经》:共18卷,约公元前4世纪至前2世纪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14.远房的叔祖:指周兆蓝(1844—1898),字玉田,清末秀才。

15.制艺和试帖诗:都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制艺,即摘取“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命题、立论的八股文;试帖诗,大抵取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定韵脚,一般为五言八韵。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16.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三国时孙吴会稽郡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解释《毛诗》中动植物名称的书。《毛诗》即《诗经》,现在的版本相传为西汉毛亨毛苌所传,故称《毛诗》。

17.《花镜》:指《秘传花镜》,清代杭州人陈误子著。是一部讲述园圃花木的书。

18.全体:全身。

19.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这里是震惊的意思。

20.帝江:《山海经》中能歌善舞的神鸟。

21.执干戚:拿着盾、斧。干,盾牌。戚,一种像斧的古代兵器。

22.刑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23.《尔雅音图》:宋人注明字音并加插图的一种《尔雅》版本。《尔雅》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著作。

24.《毛诗品物图考》:把《毛诗》中动植物画出图像并加明考证的书。日本冈元凤作,共七卷。

25.《点石斋丛画》:一部汇辑中国画家作品的画谱,其中也收有日本画家的作品。尊闻阁主人编,共10卷。

26.《诗画舫》:画谱名,汇印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画家的作品。

27.图赞:写在图画上的赞美诗文。

28.郝懿行:郝懿行(1757—1825),号兰皋,栖霞市人,清代经学家。

29.疏:古书中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是对“注”的解说。

30.红橘福建省产的柑橘;因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旧时江浙民间有在夏历元旦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朝花夕拾》中都是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还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与儿时记忆的叙述,作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作者在一开始便通过长妈妈“名称的由来”生动形象地交代了她的身世。她不仅没有姓氏,甚至名字都是顶替别人的,可见地位之卑微。但正是这地位卑微的长妈妈,身上却闪耀着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缩影。

对于长妈妈的形象,作者是通过对她的某些特点的集中描写,以及对往事的点滴叙述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了长妈妈的“卑微的灵魂”。而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文叙述的主要部分。作者写起来自然也就浓墨重彩,因为正是在作者的态度转变中突出了长妈妈的形象及其品格。

长妈妈之讨人厌,令人烦,在儿时作者看来,无非是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有时也能引起点家里的“小风波”;无非嫌长妈妈虽然没有知识,却礼节多,规矩多,教给儿时作者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而至于长妈妈对“长毛”的看法,近似乎有些“反动”了。在这些“讨人厌,令人烦”中,即便杂有某些迷信、陋习与愚昧无知,却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而这种真情关爱,在购买《山海经》这一情节中猛然表露了出来,使作者大受感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以至于对过往所有的抱怨,“从此完全消灭了”,并且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了”,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正是在这种转变中,长妈妈的形象丰满了起来,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怀念之情也得到了彰显。本文处处流露着人间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让我们进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读来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阿长与〈山海经〉》在处理肯定与否定这一对矛盾关系时,显示了它独具的艺术特色。首先,在整体构思上,长妈妈作为肯定和赞颂的人物,从“人气”的角度被赋予了对比的意义。所谓暗夜里的明珠,就是说,只有同那些“名人名教授”相比较,只有在“夜游的恶鸟”面前,长妈妈性格的光泽才显得格外耀目,读者才感到鲁迅对她的肯定和赞颂具有分量,产生共鸣。其次,就对长妈妈这个人物的描叙本身来看,鲁迅并不因为对她的尊敬而“为贤者讳”,阿长的确有的缺点和毛病,鲁迅又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他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没有因为写了缺点毛病而影响阿长的根本素质。所谓“沙里淘金,很能说明鲁迅描叙阿长的特点,“金”在“沙”里经作者一番淘洗,逐渐露出了她的本色。该肯定的充分肯定了,该否定的恰如其分否定了,否定里包含着肯定,而整个肯定又与不著文字的否定互为表里。这是此文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色。

除此之外,在处理庄重与诙谐的关系上,也显示了独具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庄谐属于作品情调问题,不是指风格而言。本文的情调,整体说来,是诙谐而有风趣的,但诙谐风趣中又不失庄重,特别自关于购买《山海经》的描叙以后,逐渐趋于庄重严肃,使整篇文章由开始的外谐内庄极其自然地转变成以庄重严肃作结。这种情调,与“沙里淘金”而终于扬“沙”见“金”的人物描叙过程是完全和谐一致的,同回忆体的亲切自然和情真意切也互映生辉,相得益彰。

其它如结构剪裁上的巧妙照应,人物描写上的生动形象,以及语言的凝炼、幽默,都是显而易见的。

《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艺术是令人叹服的。作者把叙述和描写穿插组合,使文章气韵生动,形象活泼鲜明,如叙及长妈妈“切切察察”时,特地描绘她那“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的姿势,这一细微动作,既显形又传神。又如谈长妈妈睡相时,忽然插入“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描写,好比一个特写镜头,活脱脱地映现出长妈妈粗鲁的特点。这些均是在叙述的段落中,间以描摹予以点染。更重要的是在整体艺术设计中,进行大段落的描写,如谈到“元旦辟头的磨难”时,作品突然改变对除夕规矩介绍的笔路,浓墨重彩地展开描绘,写长妈妈在睡前对孩子“极其郑重”的嘱咐,写她第二天醒来时“一把将我按住”及“摇着我的肩”的动作,写她“惶急”的眼神,写她“喜欢”的笑声,真是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个农妇的质朴灵魂。再如对“长毛”故事的叙述,有情有节,惊心动魄,极为生动地表现了长妈妈的愚鲁无知。

《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构思是值得称道的。作品把不识字的长妈妈和《山海经》联系起来,这设想就很新奇。作品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开始作者就细说长妈妈的长相、身世、特点,然后以她“懂得许多规矩”为过渡,转入第二层次,对“元旦的古怪仪式”的描写,接着又以“我”对长妈妈“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为导引,进入第三层次关于“长毛”的叙述。文章至此已占篇幅三分之二,但和《山海经》还无关系,而“我”和长妈妈的关系似乎愈发尖锐了,长妈妈简直是个“非常麻烦”的农妇。其实这三个层次在总体结构中仅是铺排造势,为情节向巅峰发展作好准备。第四层次是高潮的涌现,一起笔仅是细叙自己对《山海经》的渴慕,看得出来仍在蓄势,因为《山海经》在结构中至关重要,直至气势已足,笔锋方始陡转,集中描写长妈妈购回《山海经》的情事,突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一书系深情,极表她的爱,长妈妈的形象经此涂染,突放光彩。可见作者对高潮的组织是独具匠心的,作品主旨是赞扬长妈妈,但他没有直歌其事,而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极有层次地由小到大步步递进,最后以《山海经》为媒介,使情景发生重大变化。先抑后扬,至为高明地于不协调中显和谐,使画面更生动,形象更丰满,主题更鲜明。

谈到《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构思,不能忽视“我”的感情作用,须知“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作品的角色,其中一切情事都在“我”的视线之中展现,所有世态无不渗透着“我”的内在情愫,作品整个构架是“我”的感情韧带起着连结作用的。作品就通过“我”的感情前后变化,使这篇本来没有多少情节的散文,具有波澜起伏的态势,感情的逻辑和画面的层次缝接得十分紧凑、自然。结尾也很出色,恰接在高潮之后,最后发出动人的呼告,感情的激化是情节发展的结果,吐露了自己对保姆的无限挚爱,而这正是散文主旨的结穴之处。

句子赏析

赏析:“长妈妈”是一个不被人重视、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使读者对阿长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起下文。

赏析:“不大佩服”,写出了当时“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阿长睡觉时不雅的姿态,隐隐透露出“我”的厌烦之情。

赏析:过渡句,由上文写阿长种种不好的习惯,过渡到下文写阿长懂得许多规矩。“不耐烦”,再一次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赏析:连用四个感叹号,传神地刻画阿长获得祝福后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情状。

赏析:在对阿长的情感态度上,“我”由原来的“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到“空前的敬意”,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赏析:“我”对阿长产生了“特别的敬意”,以至于对她身上的缺点也不再计较,体现了儿童特有的纯真。

赏析:由上文写“我”为隐鼠复仇,过渡到下文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承上启下。

赏析: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说明阿长连书名也不认识,却买来了“我”心爱的宝书,暗示了阿长买书的不易,体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

赏析:补叙阿长的身世,表达了“我”对她的同情。与上文内容遥相呼应,进一步升华感情。

作品评价

《阿长与〈山海经〉》以娓娓的笔调,叙讲他对于去世已三十年的保姆阿长的深深的怀念和爱戴。阿长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妇女的一员,她有着愚昧、迷信等方面的缺点,却也有着更多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与恨,荣辱羞耻感。诗人艾青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则以散文笔触记述一位保姆,二者的思想相似,情感动人,在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代作家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评)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人与事的忆旧中蕴藏了‘童年情结’,而且,写人方面炉火纯青的技巧,让读者对鲁迅的散文风格多了一分新的认识。鲁迅选择典型细节、典型事件突出人物个性的主要特征,他们的音容笑貌,带着浓厚的历史感进入散文的画廊。因此,使人感念的不只是人物的命运,还会使你对造成人物如此命运的社会历史环境作更深沉的思考。同时,鲁迅的这类散文,也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为平民写照塑像的先河。(福建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袁勇麟中国现当代散文导读》评)

《阿长与〈山海经〉》如同《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鲁迅‘夕拾’朝花,‘反顾’往事,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抨击现实,获取光明。鲁迅在这篇散文里通过‘并非学者’的阿长与‘书多’的远房叔祖的对比,正面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关心青少年的优秀品质,隐约地斥责了当时那些学者名流对青少年的麻木不仁,应该说这是给那些污蔑、镇压革命青年的反动文人和北洋军阀的锐利一击。鲁迅深情赞美的蕴藏在长妈妈身上的‘伟大的力’,实际上就是华族那种最‘值得宝贵’的‘民魂’这就是对青少年关心爱护和切切实实、脚踏实地的苦千实干的‘实做’精神!因此,《阿长与〈山海经》》远非一篇单纯的忆旧之作,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战斗的诗篇。(重庆工商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德岷黎教授教你读鲁迅散文》评)

作品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曾被选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参考资料 >

阿长与《山海经》(中文在线典藏版).QQ阅读.2025-11-03

《阿长与〈山海经〉》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微信公众平台.2025-10-05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5-11-03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