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义勇队(英文名:Taiwan Volunteer Corps),是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与协助下,经中国台湾爱国人士李友邦倡导,由散居于中国各地的台湾人民组成的群众抗日救亡组织。
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在浙江省金华酒坊巷18号(现84号)成立,主要在浙江、福建省开展宣传鼓动、对敌政治工作、战地医疗、武装斗争等工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中国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正式接管中国台湾。1945年12月8日,李友邦率队员及其家属搭乘两艘客轮“胜利号”“胜兴号”,返回中国台湾。在中国台湾接管过程中,李友邦在组织、动员台湾青年为建设家乡服务上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2月,台湾义勇总队和少年团因完成收复中国台湾历史使命,奉令解散。
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使命,队歌为《台湾义勇队队歌(台湾义勇军)》。台湾义勇队是直接参加中国抗战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台胞抗日队伍。
历史沿革
筹备成立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占领台湾后,为了加强统治,杜绝反日思想和抗日活动,从而遭到中国爱国之士的强烈反对,台湾芦洲李氏家族就是其中的代表。李友邦为台北芦洲李李氏家族李复孝长子。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加入广州市的台湾青年组织“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1938年,日本展开武汉作战,国民政府机关从上海市撤退到浙江金华附近,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积极组织抗日活动,招募抗日自卫总队,李友邦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在获知这个消息后,经请示当地党组织同意,中共浙江省委积极帮助和支持李友邦筹建台湾抗日组织,开展抗日活动。之前一直未公开的台湾独立革命党公开组织起来。1938年9月,台湾革命党修正党章,明确规定党的目标是团结台湾民族,驱除日本帝国主义一切势力,脱离日本占据,返归中国,共同建立三民主义的新国家。组织台湾义勇队成为台湾革命党革命战略的重要一环。
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酒坊巷18号(现84号)成立,开始“预备训练”,队员共计30余名(内含少年团6名)。1940年6月,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正式发文,批准台湾义勇队成立。
积极抗战到筹划收复中国台湾
1939年2月至1943年11月,台湾义勇队主要在浙江省、皖南等地抗日前线活动。1942年5月,浙赣会战爆发,金华市沦陷,台湾义勇队撤离到南平市。10月,台湾义勇队将驻地转移到龙岩市。此时台湾义勇队充分发挥队员所长,在金华、衢州市、兰溪市、建阳区等地设立医疗所,派出医疗巡回队义务治疗伤员、病患。为缓解药品紧缺困难,台湾义勇队队员协助药厂,提炼樟脑油,利用国产原料,研制奎宁、胃药等战时急需药品,有效地解决了药源问题。与此同时,台湾义勇队积极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化装表演、街头歌咏、演讲、发传单等方式,向民众劝捐、慰劳将士,并创办《台湾先锋》等刊物,刊文揭发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罪行,鼓舞军民的抗战信心。此外,台湾义勇队在翻译敌情、对敌喊话、策反敌军、审讯敌俘、情报收集等方面大显身手,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日军斗志。1943年6月,台湾义勇队已有三个区队、九个分队,有队员184人、少年团团员117人,共301人。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召开,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确定日本必须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形势日益明朗。收复台湾迫在眉睫,国民政府日益重视台湾义勇队,将其改称台湾义勇总队。台湾义勇队意识到“形势紧迫,任务重大,凡散处中国各地的台湾青年,除积极参加各项抗战工作外,更应随时准备,作为收复台湾的先锋”。1944年11月,李友邦在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义勇队分团第二届团员大会上号召台湾人民:“我们在过去与现在的革命过程中,是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而奋斗;而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为建设台湾、拱卫祖国而献身。”此后,培养台籍干部,筹划收复台湾,逐渐成为台湾义勇队的工作重心,经费、人员均得以扩充,至1945年5月,台湾义勇队有官佐队员322人,其中官佐62人、队员260人,另有士兵59名,合计381人。此外,台湾义勇队还向重庆市高层提供收复台湾方案,纠正宪法与机制上的缺失,积极训练相关人才,对于维护中国主权、收复台湾大有裨益。
战后接管与建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台湾义勇总队副总队长张士德受李友邦委派,携带国旗,搭乘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柯克上将的飞机赴台。次日,在中国台北宾馆升起台湾抗战胜利后的第一面中国国旗。张士德到中国台湾后即以“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直属台湾区团部筹备处干事”的名义开展吸收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员、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机构、任命三民主义青年团干部的工作。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正式接管中国台湾,在此之前,三民主义青年团及其团员在维持中国台湾社会秩序、治安、战后重建,以及建设新生台湾的工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李友邦亦在厦门市积极筹划复台事宜。他大力举办干训班,考查学生思想状况,吸收进步青年参与台湾义勇队、三民主义青年团,以增强复台力量,队伍发展超过400人。因中国台湾接管在即,为扩展宣传工作,李友邦筹办《台湾新闻日报》,拟在中国台南、中国台北、中国台中分别出版。李友邦还于厦门五老峰山麓摩崖上,题写“复疆”大字,以表达他带领台湾义勇队全队战士收复疆土台湾的决心。1945年12月8日,李友邦率队员及其家属搭乘两艘客轮“胜利”“胜兴”号,返回中国台湾。在中国台湾接管过程中,李友邦在组织、动员台湾青年为建设家乡服务上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2月,台湾义勇总队和少年团因完成收复中国台湾历史使命,奉令解散。
工作内容
台湾义勇队工作的内容依照队员的职业分为医务医疗工作、后方后勤生产工作以及对日的政治工作,统称为三大工作。台湾义勇队的成员包括医师、律师、职员、学生等,而其中以医生的从业者最多,因而医务工作开展最早。医务小组在浙江省一带开展医务活动,其后又到前线野战医院、战斗部队开展巡回医疗工作。留在本部金华的台湾义勇队的医疗小组,开设诊所,主要负责本辖区内的民众的医疗诊治工作,并于1939年9月改设为有内、外、妇等多种科室的综合医院,称为台湾医院。还在义乌县义亭镇、金华县建头塘设立分诊所。1940年11月在衢县设立第二医院,1941年2月在兰溪市设立第三医院,后又在福建建阳县成立第四医院,继续为中国人民从事医疗服务。
台湾义勇队的第二项工作是抗战后方的后勤生产工作。由于队员中熟悉樟脑制造者众多,许多人担任樟脑制造等国防工业生产事业的技术指导专家,协助当地政府建立樟脑制造厂和药品生产合作社,为支援抗战、恢复战争创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台湾义勇队的第三项工作是对日的政治宣传工作。台湾义勇队的成员大多数具备中高等学历,并且熟悉日语,这就为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开展政治工作,加强政治进攻奠定了基础。由于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很少有人懂日语,对日军的番号、人员、武器、文件不能掌握,对敌情报处于被动局面,有鉴于此,台湾义勇队积极开展对日军的政治工作。如培训广大民众如何调查日军番号、军种、编制,掌握日军的生活状态及各种活动动态;训练精干、政治合格人员,潜入日军及其傀儡政权中,搜集情报,网罗数据,了解情况;配合正面战场的攻势,策反、策动敌伪军队反正,瓦解敌军心理,寻找机会歼灭敌军,并积极参与日语翻译和日俘的管理等。
与此同时,台湾义勇队还注意开展对台湾子弟的教育工作。台湾义勇队成立时就有台湾少年团,当时有成员40名。台湾少年团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儿童团体之一,他们经常到前线及东南省份巡回表演,用话剧、歌舞等方式激发前线将士们的士气与后方民众抗战的热情。同时,这些少年团成员还跟随义勇队队员翻山越岭,进行抗日活动,还向台湾人民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联络沟通感情,掌握了台湾人民在大陆生活的第一手数据。
团队文化
使命
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使命。
队歌
以上资料来源于:
代表将领
李友邦,1906年生于中国台湾台北,早年即怀报国之志。因不满日本占据,成年后赴大陆投考黄埔军校,是黄埔二期毕业生。抗战爆发后,1939年2月,李友邦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国民浙、闽两省政府的具体帮助下,在浙江金华成立台胞抗日武装台湾义勇队(后称台湾义勇总队)。这是抗战期间在大陆台胞组织起来的一个人数最多的抗日团体。1940年6月台湾义勇队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正式批准,李友邦被委任为少将队长兼少年团团长,还编写了队歌和团歌,音乐家贺绿汀为队歌谱曲。抗战胜利后,李友邦回到中国台湾,在战后白色恐怖气氛下,因“通匪”罪于1951年遭中国台湾当局逮捕。1952年4月,李友邦被害于中国台北市时年仅46岁。
后世纪念
《台湾义勇队档案》及文献展
《台湾义勇队档案》由625件原始档案组成,于2025年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献上珍贵礼物。
2025年8月30日,由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台湾人民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展在福州市开展。
2025年10月23日,由北京市台联和福建省档案馆联合举办,全国台湾研究会、北京台资企业协会支持的“义勇挥戈同心复疆——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展”在北京台湾会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序篇和“休戚与共”“劲旅诞生”“奋战守土”“金瓯无缺”4个部分,精选240余份珍贵档案文献和历史图片,展示了台湾义勇队从筹组成立、开展抗战活动到返回台湾的全过程,回顾了两岸人民共御外侮、光复台湾的光辉历程。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暨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
台湾义勇队旧址现存三组建筑,酒坊巷84号(当年为酒坊巷18号)为民国初年民居,坐北朝南,占地213平方米,为单层四开间砖木结构,是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成立地和第一所台湾医院所在地。清代天井式建筑湘岩试馆在1939年时曾作为义勇队队员的宿舍。酒坊巷103号为清末民居,占地198平方米,单层砖木结构,大门朝西,是李友邦将军的住所。
2006年4月,金华市政府决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建立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并于10月举行开馆典礼。纪念馆门口“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匾额为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所题。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平方米,为一层砖木结构。靠北第一间陈列着两岸知名人士、有关领导为纪念馆题的词。第二、第三间为主展区,分李友邦、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三个版块。第四间为管理办公用房。纪念馆收藏有当年历史照片60多幅、文物近百件,是台湾人民有组织参加中国大陆抗战的唯一历史遗存。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于2006年9月被金华市委、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2月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作品
报刊
书籍
社会评价
台湾义勇队是中国台湾人民参加中国抗战的代表,也是中国台湾人民拥护并支持中国抗战的象征,是两岸人民团结御侮的历史见证。此外,追忆台湾义勇队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批驳了中国台湾岛内“台独”势力试图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声称中国台湾人民未参加中国抗战的谬论,同时也证明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学习时报评)
台湾义勇队架起了两岸共赴国难的桥梁,为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作出突出贡献。(台盟省委会主委、省台联会长江尔雄评)
台湾义勇队是抗战时期由居留在中国大陆的台湾人民组成、有正规军编制、直接参加中国抗战的一支队伍,是台湾人民参加中国抗战的杰出代表,其抗战活动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日报评)
参考资料 >
档案里的台湾光复记忆 | 两岸关系:“台湾义勇队”档案入选中国国家级文献遗产名录.微信公众号.2025-11-03
崇安与台湾义勇队.百家号.2025-11-03
台湾义勇队.中国军网.2025-11-03
“请听档案说”|台湾义勇队队长一一李友邦.微信公众号.2025-11-03
中国故事丨《台湾义勇队档案》:故纸堆中觅丹心.百家号.2025-11-03
金瓯无缺 “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展”开幕.百家号.2025-11-03
台湾先锋.全国报刊索引.2025-11-03
反映台湾抗日题材长篇小说《我的国籍我的血》出版.人民网.2025-11-03
“义勇挥戈 同心复疆——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展”开展.福建省人民政府.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