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来源:互联网

血糖(blood glucose,GLU),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血糖测定在评估机体糖代谢状态、诊断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指导临床医师制订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正常人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之间;餐后1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为6.7~9.4mmol/L,最多不超过1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不高于7.8mmol/L;当血糖≤3.0mmol/L时,为低血糖。肝脏的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拮抗作用,以及各种激素的调节作用,共同维持着正常血糖浓度。高血糖由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原因导致。低血糖症原因分为空腹低血糖症和餐后低血糖症两类。

低血糖症状主要有饥饿、颤抖、心悸病、出冷汗、头晕目眩、疲倦嗜睡、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等。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大脑功能,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其治疗包括紧急补充糖分(如昏迷时静脉推注葡萄糖)、缓解期调整降糖方案、祛除诱因及病因治疗。其预防主要是保持饮食规律、适量饮酒、运动适量,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胰岛素用量,日常饮食补充必需糖分且运动前后监测血糖情况。高血糖的症状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高血糖会引发心脏病或脑卒中、眼睛损伤、肾脏疾病、下肢神经损伤等诸多危害。高血糖患者可通过限制饮食或药物控制来进行治疗。高血糖的预防需遵循营养指导原则,如健康膳食、控制能量摄入、戒烟酒等,并遵循运动指导原则,如减少静坐、适当增加高强度有氧运动等。

糖尿病常规筛查通常针对45岁以上人群,对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降低筛查年龄并缩短间隔,采用空腹血糖作为主要筛查试验,必要时结合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可关注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并干预。

检测原理

葡萄糖氧化酶(GOD)利用空气和水催化葡萄糖分子中的醛基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并释放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POD)在有氧受体时,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后者将还原性氧受体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氧化,缩合生成红色醌类化合物。醌的生成量与葡萄糖量成正比。因此,将测定样品与经过同样处理的葡萄糖标准液进行比色,即可计算出血糖的含量。

检测方法

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测定。酶学方法是测定血糖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已糖激酶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葡萄糖脱氢酶法。酶学方法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己糖激酶法

葡萄糖和三磷酸腺苷(ATP)在己糖激酶(HK)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G-6-P)和二磷酸腺苷(ADP)。G-6-P在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催化下脱氢,氧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6-PG),同时使NADH磷酸(NADP⁺)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分别还原成NADPH(NADPH)或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

反应式中NADPH或NADH生成的速率与样本中葡萄糖浓度成正比,NADPH或NADH均在波长340nm有吸收峰,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监测340nm处吸光度升高速率,计算血葡萄糖浓度。

葡萄糖氧化酶法

β-D-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GOD)的催化作用下氧化生成D-葡萄糖酸,并产生过氧化氢(H₂O₂),在过氧化物酶(POD)的催化作用下,H₂O₂氧化色原性氧受体(如联大茴香胺、4-氨基安替比林、联邻甲苯胺等),生成有色化合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05nm处读取吸光度值。

血糖指标

常规指标

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正常成年人餐后1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为6.7~9.4mmol/L,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

正常成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为不高于7.8mmol/L。

当血糖≤3.0mmol/L时,为低血糖,血糖降低并出现相应症状时,为低血糖症。

不同年龄段标准

18岁以下人群空腹血糖浓度为4.4~6.1mmol/L。

18~60岁中青年空腹血糖浓度为4.4~7.0mmol/L。

60岁以上人群空腹血糖浓度为7.0~9.0mmol/L。

血糖调节机制

器官水平调节

肝脏、肾脏等器官均可调节血糖浓度,如肝脏可以通过糖原的合成、分解和糖异生作用调节血糖浓度,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肝细胞通过合成肝糖原来降低血糖浓度;空腹血糖浓度降低,肝脏亦可通过糖原分解来补充血糖,恢复正常血糖浓度;肝脏也可通过糖异生作用,在饥饿或禁食情况下,加强糖异生,从而维持正常血糖浓度。

激素调节

调节血糖的激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即胰岛素;另一类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盐酸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这两类激素的作用相互拮抗、相互制约,它们通过调节各条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或限速酶的活性或含量来调节血糖浓度恒定。

参考资料: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主要通过调节各种促激素或激素的分泌,影响酶活性而发挥调节作用。如机体处于静息状态时,迷走神经兴奋,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水平降低,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酵解和糖异生作用,进而升高血糖。

临床意义

高血糖

摄入机体的葡萄糖经过载体转运进入细胞内进行氧化利用,因此影响葡萄糖转运或者氧化作用的因素出现异常都有可能导致高血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生理性高血糖和病理性高血糖。

1、一次性食用大量糖,血糖可大幅度升高,从小肠中吸收的葡萄糖量大于机体的需求量,继而出现糖尿,此属于饮食性糖尿。2、情绪激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盐酸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加速肝糖原分解,从肝脏中产生的葡萄糖大于机体的需求量,使血糖升高,出现糖尿,此类属于情感性糖尿。

1、当胰腺B细胞受到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者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抵抗时,一方面,因肝中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增强,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超过正常值;另一方面,对胰岛素敏感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输导作用减弱,葡萄糖转运能力下降,导致血糖无法被细胞利用,血糖超过正常值,以致尿中经常出现葡萄糖,临床上称为糖尿病

2、某些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糖的肾阈值下降,以致肾小球中正常浓度的葡萄糖也不能被完全吸收,此时也可出现糖尿,称为肾性糖尿,常见于某些肾病,但这些糖尿除严重患者外其空腹血糖浓度一般正常,糖代谢未发生根本的紊乱,少数妊娠妇女也会因暂时性肾糖阈降低而出现肾性糖尿。

3、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各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过多也会出现高血糖,如在腺垂体功能亢进时,生长素或促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或患肾上腺皮质或肾上腺髓质肿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也会导致高血糖和糖尿。此外,胰岛A细胞癌变时,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过多也可出现高血糖和糖尿。

低血糖

低血糖症的原因复杂,经典分类为空腹低血糖症和餐后低血糖症2类。空腹低血糖症的病因往往是高胰岛素血症,反复发生的空腹低血糖症提示有器质性疾病。餐后低血糖症的病因多为反应性胰岛素分泌过多,多见于功能性疾病。

1、药物性: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尤其是磺胺类)、喷他脒、奎宁、水杨酸等。

2、重症疾病:肝衰竭、肾衰竭心力衰竭、脓毒血症等。

3、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多: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瘤或胰岛增生、自体免疫性疾病低血糖症等。

4、胰岛素拮抗激素缺乏: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盐酸肾上腺素单一或多种激素的缺乏。

5、其他:如胰腺外具有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样激素功能的肿瘤。

1、2型糖尿病早期(进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后延,可能出现下一餐前低血糖)。

2、倾倒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快速被吸收引起短时间内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的餐后低血糖)。

3、糖类代谢酶的先天性缺乏、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半乳糖血症

4、肠外营养(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5、特发性反应性低血糖症。

6、功能性低血糖症

血糖异常症状

高血糖

高血糖的症状常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低血糖

低血糖症状主要有饥饿、颤抖、心悸病、出冷汗、头晕目眩、疲倦嗜睡、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等。

血糖异常的危害

高血糖

血糖是身体器官各项功能发挥的燃料。但是血糖过高时却无法为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反而造成诸多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脏病或脑卒中

2、眼睛损伤或失明

3、肾脏疾病或衰竭。

4、神经损伤(尤其是下肢),导致溃疡、感染和伤口不易愈合。

低血糖

低血糖的发生可能比较快速,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补充富含葡萄糖的食物,机体将比较容易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由于大脑主要由葡萄糖氧化供能,血糖过低将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出现说话困难、神志不清癫痫、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病等严重时将发生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治疗

高血糖

患者可以限制饮食,减少糖类的摄取,增加水溶性植物纤维的摄入;或者药物控制,常用的药物有胰岛素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和淀粉纤维类似物等。

低血糖

紧急治疗

一旦患者确认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应立即进食含20-30g糖类的食物或口服糖水,而不必于每次发作时均做血糖检测,进食量过多可致发作后高血糖。在不能确认低血糖时应自做快速血糖检测,或去附近医院急诊。若患者低血糖严重而不能自救时,应由亲友帮助进服糖或高糖食物,丧失吞咽功能而备有胰高血糖素者可由亲友注射1mg胰高血糖素。若自救未能好转,或低血糖严重有神志不清、抽搐、胸痛低血压等症状,均应送医院急诊救治。

1、补充葡萄糖:凡可疑低血糖症患者在留取标本和(或)快速血糖测定后均应立即补充葡萄糖,若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或昏迷者神志转清醒,均是低血糖症的有力佐证。通常用5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为防止低血糖再发,需继续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维持。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所致低血糖,补糖至少持续2-3d。

2、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静脉注射困难者应立即肌内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1mg(儿童15μg/kg),此后再设法建立静脉通路,通常胰高血糖素注射后10-15min可见血糖浓度上升,升糖作用持续1-2h。

缓解期治疗

低血糖纠正后要及时治疗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祛除诱因,防止低血糖再发。

病因治疗

外科手术仍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无法手术的癌肿患者,可选择化疗,但疗效并不理想。

用激素替代治疗,常用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点滴,能快速有效地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选择含低糖类及高蛋白的食物,并注意少量多餐的进食方法;果胶可减轻胃手术后反应性低血糖。可用普鲁本辛15mg,3/d口服。

严禁酗酒。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后尚未能迅速恢复者,可加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滴注。

低血糖昏迷的急救措施

迅速补充葡萄糖,这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给予50%葡萄糖液40-100ml静脉推注,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可重复注射,而后可给予10%葡萄糖液250-500ml静脉滴注,仍然不清醒的患者,可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滴注,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嘱咐患者留院进一步观察病情。

预防

高血糖

营养指导原则

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可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帮助搭配不同种类食物。

通过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每日膳食总能量以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为宜,注意肌肉量的维持。超重和肥胖人群应控制能量摄入,可根据减重目标,在现有能量摄入基础上每天减少500kcal左右的能量摄入。

膳食糖类供能比占总能量45%~60%,同时注意主食粗细搭配。多选择较低GI的食物,提高主食全谷物和杂豆的摄入量,以占主食的一半为好;限制高GI食物摄入,并注意控制膳食升糖负荷(GL)。(四)增加粗食纤维摄入。每日25g~30g为宜,多吃粗杂粮和豆类

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g;两餐之间的加餐可选择吃水果,以低含糖量及低GI的水果为宜,并注意计入总能量。

不喝含糖饮料(包括低热量天然果汁饮料),少喝代糖饮料,尽量选择白水和淡茶等饮品。

以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20%~25%为宜,限制油炸类食物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以供能比不超过总能量10%为宜;尽量避免反式脂肪摄入,适当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

做到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可先吃蔬菜、再吃肉蛋和主食。

任何含酒精的食物,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均无益处。

可采纳相对应疾病饮食指导原则,如出现不一致,可根据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筛选。

常见食物举例:

参考资料:

运动指导原则

减少每日静坐少动时间,连续静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增加日常活动和结构化的锻炼,运动方案应该包含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训练。

有运动基础的可以增加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包含变速跑、有氧操等。

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或类型。

用餐1小时后运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在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肥胖人群可逐步增加有氧运动强度和时间。

低血糖

预防低血糖主要是饮食规律,适量饮酒,运动适量。对于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胰岛素用量,日常饮食能补充身体必需的糖分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情况。

糖尿病的筛查

疾病筛查的原则

适合筛查的疾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在群体中有一定患病人群;

2、有一段时期的临床无症状期,在该阶段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诊断;

3、通过筛查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和改善预后有益。

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条件。首先,2型糖尿病患者在中国已达4000万左右,成为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估计,约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而未得到临床诊断;其次,2型糖尿病到临床诊断时,多数患者已有3~7年的病程,一些患者甚至更长,以致一些患者明确诊断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最后,通过筛查早期诊断糖尿病,早期治疗,良好的代谢控制可延缓疾病的进程,降低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另外,通过筛查,尚可以发现糖尿病前期的人群(糖尿病人群的强大“后备人群”),加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可显著延缓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1型糖尿病患者因在人群中发病率低,且缺乏简便、快速、价廉可作为筛查的免疫学指标,同时针对自身抗体阳性的发生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目前尚缺乏肯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在健康青少年中应用胰岛自身抗体的免疫学指标(如ICA、IAA、GAD-Ab和IA-2等)常规进行1型糖尿病的筛查,缺乏充足的依据。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为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应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选和监控,个体所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高。阴性的筛选试验后的3年内,可以忽略发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尽管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均是较为适合的筛选试验,但在临床实践中,建议采用空腹血糖作为糖尿病的筛查试验,因其简便、迅速,易为被筛查者接受,重复性较高,而且费用较低。

尿糖测试是一项敏感性较低的筛查试验,其特异性大于90%,但敏感性仅为16%~64%。尿糖阳性应进一步测定血糖,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尤其是老年人群。对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减退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亦可增高,有报告显示其对发现糖尿病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1%,也可作为高危人群糖尿病的筛查,但目前HbA1c的检测方法和诊断切点均未统一和标准化,且检测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选标准:

参考资料:

注:筛查时如空腹血糖在5.6~7.0mmol/L或HbA1c在5.6%~6.4%之间者,应进一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空腹血糖≥7.0mmol/L,但无糖尿病症状,亦需进一步做OGTT以确诊。对筛选出的IFG或IGT应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同时每半年至1年复查。

参考资料 >

Macronutrient Uptake, Absorption & Transport.oregonstate.2025-10-29

血糖界的四大天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国家医疗保障局.2025-10-25

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 (2024年版).卫健委网站.2025-10-29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